巴黎泳池風波不斷,中國泳軍狀態成謎。
巴黎奧運會游泳結束第四比賽日,中國游泳隊的表現令人倍感遺憾,期盼中的金牌仍然沒有入賬。
游泳賽程近半,張雨霏“執念”的100蝶沒能奪金,有希望的“爭金點”唐錢婷100蛙、徐嘉餘100仰獲得銀牌。
最受關注的蛙王覃海洋最讓人遺憾,100蛙僅獲第七,200蛙甚至沒進決賽……至此,整體輿論傾向顯然是對中國泳軍有些失望的。
泳池深淺是問題嗎
自從巴黎奧運開賽以來,關於游泳池的議論就沒停過。
首先是泳池深淺的議論。
巴黎奧運泳池深度為2.3米,屬於淺池,而從2008北京開始,奧運泳池深度都是3米,上次使用淺池還是1980莫斯科奧運會的2.2米。
那麼,泳池淺,會不會影響選手的發揮和成績?
有一種理論稱,泳池淺會造成回彈的浪花阻力變大,妨礙選手的速度。
對此,游泳界其實說法不一。
游泳名將孫楊在某節目中說:“泳池的深淺,我覺得它必然是有一定影響的,不可能完全沒有影響,從物理學分析,會產生水的迴流,1米9、2米的大個子,在短距離100米、200米全速衝刺時,快速進去又出來,池子裡全是自己的浪。”
另一名將寧澤濤則持不同觀點:“今年國內選拔賽的泳池是2米深,比巴黎還淺,而且平時訓練一般都是2米池,深淺影響不大。”
日本女選手青木玲續樹說,池子淺,入水時需要注意調整角度。
中國奧運選手葉詩文則表示,對她個人來說,池子淺更容易尋找參照物,有利於比賽發揮。
覃海洋在200蛙無緣決賽後也被問到泳池問題,他說:“我覺得沒有關係,這問題我說過了,上次比賽池子和這差不多,還是狀態沒調整過來,不是泳池問題。”
綜合種種說法,泳池深淺,在理論上也許有差別,但實際上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更何況,如寧澤濤所說:“所有運動員都在一個池子裡,這一點是公平的。”
相比被熱炒的奧運泳池深淺,對選手們影響更大的,其實是水溫。
張雨霏在採訪時就提到:“可能跟場館溫度有關,我很怕冷,特別是身上保暖之後一冷一熱,肌肉一收縮就僵住了。”
水溫的變化會影響運動員的肌肉彈性和血液循環,從而影響游泳的速度與耐力。
一般游泳比賽前,你會看到運動員都裹著厚厚的大衣,就是為了給熱身活動後的身體保溫。
按照規定,奧運泳池水溫應在25到28攝氏度,但來到巴黎後,不少運動員反應“水溫比較低”。
覃海洋的啟蒙教練趙菲表示:“我看有些報道說水溫和場館溫度過低,那倒是一定程度會影響運動員的發揮,因為運動員在岸上做完準備活動,體溫上來了之後才有一個很好的競技狀態,但是如果水溫過低,他跳起下去,肌肉一收縮,對成績影響會比較大。”
不過,水溫就像池子深度一樣,是一個對所有人都公平的條件,適應程度因人而異,關鍵就看個人調整。
巴黎奧運游泳整體成績並不差
輿論熱炒泳池淺、水溫低等話題,給公眾留下了巴黎奧運泳池不利於選手發揮的印象,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對比巴黎奧運至今游泳項目的奪金成績,你會發現,巴黎的成績和東京基本持平,各項目有升有降,並不存在因為巴黎泳池原因而成績普遍變差的情況。
男子800米自由泳:東京7分41秒87、巴黎7分38秒19(升、破奧運紀錄)
女子100米仰泳:東京57秒47、巴黎57秒33(升、破奧運紀錄)
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東京6分58秒58、巴黎6分59秒43(降)
男子200米自由泳:東京1分44秒22、巴黎1分44秒72(降)
女子400米個人混合泳:東京4分32秒08、巴黎4分27秒71(升)
女子200米自由泳:東京1分53秒50、巴黎1分53秒27(升)
女子100米蛙泳:東京1分04秒95、巴黎1分05秒28(降)
男子100米仰泳:東京51秒98、巴黎52秒00(降)
男子400米自由泳:東京3分43秒36、巴黎3分41秒78(升)
女子400米自由泳:東京3分56秒69、巴黎3分57秒49(降)
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東京3分08秒97、巴黎3分09秒28(降)
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東京3分29秒69、巴黎3分28秒92(升)
男子400米個人混合泳:東京4分09秒42、巴黎4分02秒95(升、破奧運紀錄)
女子100米蝶泳:東京55秒59、巴黎55秒59(平)
男子100米蛙泳:東京57秒37、巴黎59秒03(降)
在游泳第四比賽日結束後,15個項目對比東京奧運奪冠成績,恰好是7升7降1平,可謂不相上下。
所以我們只能說,中國游泳隊的開局成績和人們的預期有差距,而不是各國游泳選手在巴黎全面拉胯。
期望越高越緊張
中國隊的情況,除了選手個人狀態外,確實存在一個普遍性原因:心理壓力的問題。
首先是期望高。
奧運會前普遍的輿論調子是,這屆中國泳軍人才井噴,在巴黎有可能打出超越東京的爆款成績,金牌目標坐3望5……
這種樂觀來自去年福岡世錦賽中國泳軍的大爆發,當時中國拿下5金,而美國才拿到4金,但短短一年,情況其實已有微妙變化。
覃海洋在年初經歷反覆膝傷後,身體和心理都需要重建,但在大眾預期中,他還是那個游出世界紀錄的蛙王。
200蛙無緣決賽後,覃海洋坦言,高期待讓心理出了問題:
“精神消耗有點大,自己給自己壓力太大了,太緊繃了,自己也覺得在這兩個項目有奪金的機會,但是機會越大壓力越多……”
張雨霏也說:“這次奧運會的壓力,遠比自己想象得更大。”
“100米蝶(奪金)是我的執念,每一次比賽都在纏繞著我,尤其是到奧運會的時候情緒更強烈……”
在開局奪金的期待落空後,中國隊的無形壓力越來越大,甚至成為一種疊加,徐嘉餘說:“奪金任務落在每一天、每一個項目,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壓力。”
而隨著有希望的奪金點接連失利,隊內這種焦慮和壓力也會疊加放大,甚至可能成為一種負循環:前面沒拿到,後面就更容易緊張。
興奮劑話題的無形壓力
另一種無形壓力,來自場外因素。
興奮劑檢測這個話題的熱炒,實際上對中國隊是有很大不利影響的。
這種影響,主要在心理層面。
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荒唐的炒作。比如網上曾有“覃海洋張雨霏一天7次尿檢”的話題熱議,這顯然脫離常識。
前兩天,前跳水冠軍高敏在社媒發聲:“我個人認為一天七次的興奮劑檢測成功干擾了我們中國游泳隊”。
而藝人向佐也聊到這個話題說:“我一天都尿不了七次”。
就這樣,網絡平臺上甚至有了#覃海洋張雨霏一天7次尿檢#這樣的話題。慢慢的,給人印象為中國主力運動員一個人一天要參加7次尿檢。
對此,代表浙江游泳隊參加過2021全運會的吳俊傑說:
“一天七次尿檢說實話有點帶偏輿論了,按照正常運動員來說,比賽賽(時)基本都會尿檢,一天1次到2次(上午預賽、晚上決賽的兩次是基本都差不多的)。一天7次尿檢,這真是專家能說得出來的嗎?”
中國游泳隊接受興奮劑檢測的次數,其實是有案可查的,沒有一個人一天7次那麼誇張,但頻次確實高於其他國家選手。
根據世界泳聯官網公佈的數字,2024年1月1日直至奧運開幕前這7個月裡,參加巴黎奧運的31名中國游泳選手,平均每人接受了世界泳聯13次檢測,算上其他反興奮劑組織的話,這個數字是人均21次,遠高於其他國家(美國人均6次、澳大利亞人均4次)。
張雨霏前幾天回答過興奮劑這個話題:
“來巴黎前兩個月,我們每個人大概(被)檢查了20到30次,平均每個人一週要檢查3到4次……不要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中國游泳隊。”
值得一提的一個細節是,向張雨霏提問的外國記者,在問完這個問題後,私下向協助翻譯的志願者確認:“她是張(雨霏)嗎?”
也就是說,該記者並不熟悉中國游泳選手,連誰是誰都認不清,但就憑著對面是“中國選手”,就拋出了興奮劑問題,幾乎形成了一種大腦應激反應。
這種應激式的反應,在巴黎賽場內外廣泛存在。
覃海洋在被現場主播介紹名字和國籍時,泳池看臺上響起了不友好的噓聲。
在翻閱英國媒體對中國游泳隊參加奧運會的報道時,你常能看到的字眼是“tainted”(有汙點的)。
必須說,圍繞在運動隊和選手身邊,這樣的“有色眼鏡”,以及興奮劑話題的熱炒,難免會讓中國選手產生心理上的無形壓力。
張雨霏說:“我非常擔心外國選手戴著有色眼鏡看我,不願意與我比賽,不願意觀看我的比賽,我覺得很委屈。”
另一方面,內心那種用成績“自證清白”、不給西方媒體落下“查得嚴了你就遊不好了”這類口實的心理,也會帶來壓力。
可以說,從來到巴黎,到投入比賽,中國泳軍一直處在這樣一種不正常的壓力狀態下。
依然有希望
4個比賽日過去了,中國游泳仍在期待第一塊金牌。
有人說,中國泳軍就這樣在巴黎折戟沉沙了嗎?此話為時過早。
上屆東京奧運會,中國3枚游泳金牌來自女子200蝶(張雨霏)、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張雨霏、楊浚瑄、李冰潔和湯慕涵)、男子200米混合泳(汪順),這些項目將在巴黎後續比賽日陸續展開。
不過,後兩個項目中,本屆對手實力不俗,中國隊競爭難度變大。
潘展樂的男子50米/100米自由泳,是被人期待的衝金點,從100自預賽留力差點被淘汰,到半決賽游出第一成績,“潘隊”正在調試個人的最佳節奏。另。
對於中國泳軍來說,前半程的遺憾與失望已成過去,眼下最關鍵的問題是打破由此累積的心理壓力與緊張感,在巴黎先抑後揚,後半程打出高水平,並非不可能。
(李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