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他和中國的淵源,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
抗日戰爭時期,大山的爺爺,曾作為醫生前來支援中國抗戰。
他們在北京接受了六週的強化培訓後,就被派往了河南。
在河南商丘他成立了“歸德聖保羅醫院”(商丘第一人民醫院),而人們也親切地稱為“饒醫生”。
到中國三年,因為戰亂(彼時外國人在中國並不安全),大山的爺爺被迫帶著妻子離開中國。
他們所帶的三個孩子,死得死傷的傷,好不容易小女兒還健在,也因為受到刺激而得了抑鬱症。
為了延續香火,回到加拿大後的夫妻倆又生了四個孩子,其中最小的,就是大山的父親。
如今,夫妻倆的七個孩子中,只有(馬克)大山的父親和一個姑姑健在。
正是因為這層緣故,所以大山自小就對中國充滿好奇。而他真正第一次接觸到中國文化,是在一個照相館。
高中畢業後,馬克來到了一家照相館兼職,在這裡他認識了一位加拿大華僑。
大山(右一)
很多華人客戶來到這買單,找的都是大山的這位同事。看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說中文,大山就覺得很神奇:我挺想學中文。
那位加拿大華僑當然也鼓勵他,只是,在開始學習中文之前,加拿大華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中文分兩種,你要學哪一種?”
馬克一聽懵了,他零基礎,中文不管怎麼分對他來說都是Chinese。
後來朋友補充道:一種是在課堂上用的,學術類的,另一種是普通老百姓說的中文。
這一解釋,馬克才聽明白。
不想被條條框框束縛的他,果斷選擇了後者。
“那好,我告訴你,我們普通人日常所說的中文叫做廣東話。”
上大學後,為了研究中國文化,他專門選修了一門普及中國文化的課程。
別的同學忙著談情說愛,他在研究漢字,別的同學賞花散心,他依然在研究漢字。
對中國痴迷的程度,讓老師都懷疑他上輩子是不是個中國人。
幾個月後,選修已經無法滿足大山,他乾脆直接把中文改成了主修課程。再後來,他以中國研究課程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到北京進修的機會。
彼時的他坐上飛往中國的飛機,夢想在中國文化方面做出一番成就。卻沒想到,竟然“誤打誤撞”進入了娛樂圈。
1989年,是馬克來到中國留學的第二年,也是這一年,他登上了央視舉辦的元旦晚會。
那一年,央視想要別出心裁,希望能讓外國留學生也參與其中,就向北京大學發出邀請。
中文不錯的馬克,就是其中之一。
他和其他留學生一起表演了小品《夜歸》,而他在其中飾演了一個叫做許大山的“中國好男人。”
身穿軍大衣,頭戴大蓋帽,一上臺就引得觀眾哈哈大笑。
大山表演小品《夜歸》
“開門吶,我是大山。”
“你回來幹嘛?”
“瞧你說的,睡覺唄!”
無奈的表情加上委屈的話語,他幾乎是承包了所有節目的笑點。
不但收穫了鮮花和掌聲,還走進了觀眾的心。
自此之後,沒人知道馬克是何許人物,只記住了他在節目中的名字——大山。
《夜歸》之後,他徹底火了,無數導演都向他遞出橄欖枝,但是他卻偏偏對相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9歲的姜昆,在相聲圈名聲大噪,一次晚會,讓素未謀面的兩人相識。
在兩人的交談中,大山非常誠懇地表達了對相聲的喜歡,他希望姜昆能收他為徒。
姜昆有些猶豫,畢竟相聲可是需要很強的語言基本功,大多數中國人都不行,何況一個外國佬?
再加上他的師爺侯寶林也不贊成收一個洋徒弟:
別弄洋鬧兒,相聲是門藝術,不能老炒新聞。
索性就拒絕了他的請求。
可大山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靠著不懈地努力打動了姜昆。
秉著“有教無類”的理念,姜昆在1989年底正式收大山為徒。
事實證明,大山並不是一時興起,他會花時間苦練,遇到問題也會悉心請教。
有時候姜昆忙不開,他就會請教另一位相聲大師丁廣泉。
在他的幫助下,大山也學到了不少專業上的技巧。
2018年丁廣泉大師去世,大山第一時間發文悼念。
對他來說,雖然沒有正式拜師,但是在他心裡,丁廣泉早已成為了他的師父。
在姜昆和丁廣泉的指點下,大山的相聲水平突飛猛進,終於在1991年靠著自己的努力登上了央視。
和師父、唐傑忠合作《金剛腿》《名師高徒》;
和馬季、趙炎合作《送春聯》;
和潘長江表演小品《一張郵票》;
就這樣,大山在相聲圈為自己打下了一片天。
98年到11年,大山四登春晚,爆紅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的郭德綱。
就連網友對他的評價都是極高:
“中文已超越絕大多數中國人。”
“大山要是中國籍,我寧願奉大山老師當國家相聲協會會長。”
評價頗高,但是些許誇張,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大山確實很成功。
不但是事業,愛情上亦是如此。
事業如日中天,愛情也提上了日程。
那一年大山二十五歲,在受邀參加遼寧演出活動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叫做甘霖的重慶妹子。
甘霖在那次活動中主要負責的就是樂隊工作安排,而又懂中文又懂英文的大山,就成為了樂隊和歌手的翻譯。
溝通過程中,大山就對這甘霖產生了興趣。
他向她索要聯繫方式,並在活動結束後主動邀請她吃飯。
一頓飯,拉近了兩人的關係,自此之後,二人就經常約著玩耍。
一來二去,感情升溫,兩人的友情也隨之昇華成了愛情。
三年後,大山和甘霖走上紅地毯,正式踏入婚姻殿堂,婚後孕育一兒一女。
事業成功,家庭美滿,彼時的大山可謂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只是讓人想不通的是,口口聲聲說愛中國文化的他,扭頭就把妻子和女兒送到加拿大,學習法語,學習加拿大的文化。
面對此舉,有人表示疑惑,也有人質疑他並不是真正愛中國,只是想借機來中國撈金。
對此他解釋:
將孩子們送出國,為的是他們以後的成長,為的是保護家人不受干擾。
事實是這樣嗎?
答案確實如此。
雖然大山讓孩子上的是法語學校,但是他卻從小教孩子說漢語,讓他們住在中國人區域,瞭解中國文化。
將孩子妻子送往加拿大後,大山就開始了兩頭跑的生活,而且一持續就是多年。
在這期間,他想過離開中國,安心陪伴老婆孩子身邊,可又不願放棄辛苦打拼的事業。
一直到馮鞏的出現,他才徹底下定決心離開中國。
“如果你想繼續成功,就必須跳出這個圈子。”
這是馮鞏對他的勸告,也是對他的建議。
而這句話的大概含義就是:
你照著這條路的發展也不是未嘗不可,但是在或許有一天,觀眾會對這個穿著大褂的外國相聲演員失去新鮮感,到那個時候你就會被時代淘汰。
大山明白了,也聽懂了,於是他開始轉型。
之後,他離開中國回到加拿大,舞臺上漸漸沒有了他的身影。
脫離相聲包袱的他,開始真正為中國做貢獻:從北京十大傑出青年,再到奧運會特使。
當他再次出現那一刻,早已不再是身穿大褂的相聲演員,而是名副其實的加拿大和中國之間的文化特使。
後來,他將國外的脫口秀和國內的相聲相結合,製作了一檔《大山侃大山》的節目。
再後來,他回到了加拿大,以線上方式宣傳中國文化:
在短視頻中朗誦古詩詞,聊一聊中外文化差異,又或者研究中國當地方言……
沒有誇張的肢體表情,也沒有刺耳的愛國口號,卻讓人感到無比舒服。
時過境遷,如今的大山已經57歲,從青年才俊到滄桑老人,唯一不變的是他熱愛中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