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研究生遭投毒身亡:又是一個細思極恐的案件……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體育
湘潭大學研究生遭投毒身亡:又是一個細思極恐的案件......
作者 | 桌子先生
來源 | 桌子的生活觀
01

4月7日,湘潭大學法學院的研究生張同學,因為身體不適,走進了醫院門診。

本以為,這只是一次簡單的看病。

但所有人都沒想到,僅僅6天以後,他就在重症監護室裡離開了人世。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陽光開朗、熱愛健身的年輕小夥子以這樣悲慘的方式告別了人間?

真相讓人不寒而慄。

張同學,是被人投毒身亡的。

而行兇之人,疑似是他同寢室的同學,周某某。

這幾天,此事在微博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可悲哀的是,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這件事,竟然是因為一則謠言。

4月19日,一則聊天記錄火上了微博熱搜。

網傳的聊天記錄裡說,事情的“真相”,是周某某因為自己的外賣經常被偷,他一氣之下在外賣裡下了“秋水仙鹼”,毒死了小偷。

但這樣的說法經不起細敲,很多細節完全對不上。

很快,這個網絡小說一樣的說法,被闢謠。

跟謠言相反的是,張同學不但不是小偷,反而為人正直善良,待人真誠。

他成績優異,前不久通過了司法考試,前途本該一片光明。

他為人仗義,高中的好友向他諮詢法律問題,他從來都是有問必答。

事發之後,許多同學都自願站出來替他闢謠。

在同學和老師的眼裡,他一直都是負責,有耐心的大男孩。

最讓人心酸的,是張同學的姐姐在他去世後,發出的那條朋友圈。

看到弟弟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滿管子的時候,她好似被萬箭穿心。

她根本無法接受,風華正茂愛健身的弟弟,竟然會被害成這樣。

(張同學生前與姐姐的合影,來源:北青深一度)

她更想不明白,那麼優秀的弟弟,又怎麼會被汙衊成了偷外賣的惡徒?

如果要說惡,那麼嫌疑人周某某平日裡的行徑,恐怕更像一個惡人。

周某某是從別的宿舍轉到這個宿舍,而在這之前,他就已經多次出現換寢室的情況。

根據媒體報道來看,周某某完全就是一個囂張跋扈的“奇葩舍友”。

他剛搬到新宿舍,立刻就要和張同學等人“約法三章”。

開空調時必須要開窗,白天寢室必須要一直開著門。

如果他只是脾氣古怪也就罷了,更可氣的是他還要影響別人。

他經常凌晨一兩點才回宿舍,影響室友休息。

上廁所不沖水,還得麻煩張同學這個寢室長給他清理。

張同學委婉地勸說他,他更是毫不在意,我行我素。

不到一年,周某某就已經跟室友吵了不下20次。

更要命的是,張同學的生活也一直被周某某打擾。

他常常對張同學便宜的衣服鞋子評頭論足,甚至還偷看對方的手機。

為了調換宿舍,張同學給校方“控訴”周某某的PDF,內容足足有20頁。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低估了周某某的下限。

張同學早在4月7日,就已經去了醫院。

到4月13日離世前,中間有整整6天時間。

但凡周某某還有一點良心,他都可以在這6天說出中毒真相。

那樣,也許張同學的生命就還能夠保住。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他什麼都沒做,只想對方死。

當張同學全身插滿管子,在病床上飽受折磨的時候,他沒有被打動。

當張同學虛弱地向父親喊出“我才25歲,我想活命”的時候,他也沒有心軟。

其心腸之惡毒,心思之縝密,可見一斑。

明明大家是朝夕相處的同學,有什麼事不能挑明瞭說?

何以至於要用最卑劣,最無恥的手段,去殺害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室友?

目前,周某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案件也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但不論如何,優秀又和善的張同學,再也回不來了。

我們本以為,象牙塔裡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專心學問,單純懵懂的。

然而,在這個高學歷的幌子之下,人心竟然可以如此歹毒。

你永遠也想象不到,這些未出社會的惡魔能有多麼兇狠,多麼陰暗,多麼不擇手段。

02

這次的案件,在網絡上呼聲很高,很多人都希望徹查、嚴懲。

很多網友也紛紛想到了剛剛去世不久的朱令。

其實不僅是朱令案,那些高校裡面加害同學的案例,擺在明面上的,藏在暗處的,實在太多太多。

首先是他們的手法,幾乎都是不擇手段,極其陰險。

為什麼很多人都會選擇投毒來害人?

因為,投毒是最隱蔽,也最防不勝防的害人方式。

我們知道,朱令所中的毒,是鉈鹽。

鉈中毒發病極其痛苦且很難確診,因此朱令從第一次攝入到確診經過了4個月之久。

身為高材生,TA很懂那些化學藥品對人的傷害有多麼恐怖。
用最殘忍的方式毀掉朱令,親眼看著她在痛苦中面目全非,能給TA帶去極大的報復快感。

其次,是他們犯案的心理素質,簡直強大到令人髮指。

復旦大學投毒案,相信很多人還記得。

林森浩給黃洋下毒導致對方住院後,他還多次以室友的身份提著東西去看他。

甚至,他還會安慰黃洋的父親,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就是他的隱瞞,延誤了黃洋的治療時機,最後死亡。

黃洋的父親在當時又怎麼可能想到,眼前這個看似善良的男孩,竟然是害死親生兒子的兇手?

清華投毒案,也是如此。

朱令確診鉈鹽中毒並報警後,她所在的宿舍卻突然失竊了。

小偷什麼貴重物品也沒拿,唯獨朱令的洗漱用品被盜。
只要沒了這個決定性證據,下毒者就可以完美脫身,死無對證,導致現在都沒有決定性證據。
只要自己還沒被盯上,他們就一定會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裝作無辜,想辦法洗脫嫌疑。

你風風光光卻英年早逝,我下毒殺人卻逍遙法外,這就是“報復”的“最高境界”。

如此縝密的心思,如此“高明”的手段,這些在頂尖學府的學生們,簡直是令人細思極恐。

寫到這裡,可能有人問,他們殺人的大部分動機是什麼?

朱令案中,在美國的知情人士說,朱令我行我素,影響別人的休息。

復旦投毒案中,林森浩認為黃洋有學習上的優越感,嫉妒和仇恨他。

如果細數這些案件,你會發現幾乎都是源於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

但就是這樣的小事,讓這些高材生們變得陰狠毒辣、痛下殺手。

加拿大留學生王某,給同為留學生的前室友下毒,只因為對方不想讓自己在家開派對。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那個給同學水杯投毒的女生,是因為嫉妒對方獲得了獎學金。

網絡上“同寢同學在背後搞小動作”的帖子下面,很多室友之間的小矛盾、小利益衝突,對方竟然會搞出陰險又毒辣的小動作。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象牙塔內的學生雖單純,但他們的惡也同樣純粹。

你以為只是一次日常的矛盾和糾紛,在他那裡卻是刻骨銘心的仇恨。

你以為自己只是憑本身拿走了獎學金,他看你卻像奪走自己一切的仇人。

每天對你笑臉相迎的人,卻在背後機關算盡,在這些人身邊生活,極其危險又恐懼。

所以,每當高校傷害同學的案件發生,在評論區你總能找到那句“感謝室友當年的不殺之恩”。

其實,每當我看到這句話,總覺得悲哀。

大家都是經過了十年寒窗苦讀,才走進了高等學府,你又憑什麼因為自己的一點陰狠心思,就要奪走別人的一切?

這也是為什麼,我迫切希望這樣的事情被曝光,兇手被嚴懲的原因。

希望世間再無朱令的悲劇、湘潭大學的悲劇。
03

每當類似的案件發生,我總是會思考,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這樣的案件會集中發生?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成績很好,樂觀開朗,卻會為了一件小事要置別人於死地?

說到底,他們對自己的成績和利益太過看重,缺少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缺少最基本的共情和憐憫之心。

正如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在談及“高材生犯罪”這一現象時,說過一段話:

“我們發現,很多學習優秀的孩子,他們大部分的成長時間都是在學習。”

“他們沒有自由的選擇,也就沒有犯錯的機會。沒有玩耍的時間,也就沒有機會跟人發生衝突,沒有衝突,也就沒有做錯事而被處罰的經歷。”

“越是優秀的孩子,就越容易缺失這一經歷,而最後的結果是可怕的。”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習,沒有做錯事被懲罰的經歷,沒有造成他人傷害共情的能力,沒有從與人相處的細節中建立自己的同情憐憫心。

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卻不知道會給對方造成多大的傷害,他們缺少這樣的感受能力和認知。

無論是細思極恐的朱令案、林森浩案,還是明晃晃動刀動手的馬加爵案,都是這樣。

他們都是考上了名牌大學的天之驕子,成績自然不必多說。

但另一面,這些在書本與試卷中長大的孩子,缺少與真實人物相處的經歷,缺少應有的包容能力,也導致了他們失去了共情能力。

他們不懂得與人為善,不懂得團結他人,不懂得收斂脾氣,最終成了高智商低情商,道德敗壞的罪犯。

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而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整個社會去好好反思。

教育的本質是啟發,是點燃,是感化,是激勵,是熱愛,是對孩子人格修養的塑造,和身心的關懷。

如果大批量出現成績很好,但道德和人品敗壞的孩子,那一定是我們的教育導向出了問題。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