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讀者這本雜誌。 Post author:admin Post published:2024 年 5 月 20 日 Post category:體育 2021年11月,讀者雜誌社,悄悄把價值50萬元的圖書、雜誌送往了甘肅各個縣、市。 當上百份《讀者》雜誌,被送到醫院。 許多患者都感動壞了,生病的日子,難的不是吃什麼,而是沒有家人陪伴。 對於他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份雪中送炭的情誼,更是實實在在的珍貴精神食糧。 還有蘭州的朋友,在朋友圈曬出了家人閱讀《讀者》的照片。 泛黃的陽光下,儼然有一種歲月靜好的愜意。 看到這些新聞,心裡真的好溫暖。 時光飛逝,報刊亭遠去,讀者的身影漸漸淡去。 可是,聽到這個名字,依然熟悉親切,它濃烈的溫情 ,已沉澱於我們的成長歲月。 ▲1980年創刊號叫做《讀者文摘》 時光退回15年前。 讀者也是我當年不吃飯也要買的雜誌。是我們班主任點名讓大家訂閱的雜誌。 直到現在,我依舊記得雜誌首頁的16個大字:“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 說真的,我太懷念它了! 它像一把鑰匙,輕輕一轉,開啟無數人的回憶大門。 懵懂的青春期,是它用溫馨、有愛的故事,為我補上了一堂“愛的教育”。 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是它,告訴我世界是什麼模樣。 在這裡,我們遇見了霍金、愛因斯坦、馬爾克斯。 瞭解到“人工智能”、“蟲洞”和“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結識了梵高、齊白石、貝多芬、馬友友等各個領域的藝術大師。 知道了生活不止眼前的作業和考試,還有閃閃發亮的夢想和遠方。 正因為此,報刊亭消失,紙質讀物衰落,而它帶給一代代讀者的溫暖、鼓舞,從未離去。 一位網友的舅舅從18歲到40歲,一直訂閱《讀者》,家裡的雜誌佔據半面書櫃。 一位上海讀者更是堅持訂閱33年。即便書頁已泛黃,仍把它們當做傳家寶來收藏。 ▲讀者家中雜誌實拍 到今天,依舊有無數的年輕人,在回憶著《讀者》帶給他們的知識啟蒙和思想啟迪。 到2023,《讀者》已經走過41個年頭。 我想,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輕鬆好讀的《讀者》,會比艱澀、費時的大部頭作品,能帶給我們更多精神慰藉和生活啟迪。 所以,在2023的開端,我希望這本老少皆宜、經典好讀的期刊,能再次進入大家的視線—— 2023年《讀者》跨年訂閱 跨年訂閱為2023年2月-2024年1月 全年24期,覆蓋名人佳作、熱點話題、社會經濟、文化科技。 每一期大大小小文章、故事50-60篇,上至國家大義下到娛樂消閒,一概俱全。 放在任何位置,都會有人隨手拿起翻閱。 內容豐富,視角多元,從作家學者到行業大咖,從娛樂明星到草根英雄…… 每一篇都會給到你不一樣的驚喜和啟發。 優中選優的名篇名作節選,更是我們瞭解經典文學、藝術、人文、歷史作品的窗口。 對學業壓力繁重的初高中來說,《讀者》也是語文作文的可選素材之一。 更難得的是,41年過去了,讀者依舊始終如一地關注著人文、藝術、社會。 在每個訂閱它的家庭中,營造著溫暖、求知、向上的閱讀氛圍。 一年讀下來,成年人會變得更有智慧,孩子的興趣也會變得更廣泛。 博採眾長,豐富多元 拓寬視野,啟迪生活 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讀者》? 一位《讀者》的忠實粉絲的留言,或許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讀者》有一種‘神奇能力’,任何適合隨手抽出一本,就能沉浸在閱讀中,讓人陰霾一掃,安靜下來。” 過去的41年裡,《讀者》讓千萬讀者享受到閱讀的輕鬆。 50字左右的笑話、幾百字的雜談、幽默犀利的語錄,包括名人軼事、熱點話題、漫畫攝影,心理人生。 任何時候翻開,都能找到你感興趣的板塊。 博採眾長的選題,也成為無數人文學、藝術、歷史的啟蒙。 從名人故事、歷史典故、處世哲學,到職場規則、前沿科學、文學藝術、心理學常識。 每一期雜誌,都像一次精神的冒險,帶你走向未知的心靈之旅。 豐富的欄目,更讓普通大眾有機會在書籍和網絡信息中,獲得一絲休閒和娛樂並得的喘息。 “生活”“話題”欄目,聊當下熱映電影,探討“社恐”"減肥"“高考”,引導大眾以更理性的視角,關注、思考當下生活。 “人物”“文明”欄目,緊跟時代潮流,登載前沿科普文章和名人深度訪談,幫助青少年啟迪思想,拓展眼界。 三聯生活週刊知名主筆袁越,聊鮑勃迪倫名作《像一顆滾石》的誕生 而“人生”“生活”欄目,摘錄國內外名作家之作,分享有助改善生活的科普文章和人生哲理智慧。 大多主題,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壓力、抑鬱、過度消費、親密關係、職場規則,以及皮膚、頭髮、睡眠的改善。 每一篇讀完,都可以用來指導生活。 “笑話”“漫畫”更是我每一期拿到手第一時間直奔的欄目,絕對的解壓放鬆上上選。 【知識雜談】裡,還會收穫一些實用的冷知識: 比如,因為熱脹冷縮的緣故,上午給汽車加油可以省錢。 作為受益於《讀者》十幾年的讀者,我感恩它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給了我質樸、真誠、熱烈、包容的人文觀。 也希望更多人,可以通過它,短暫逃離生活的忙碌和焦躁,收穫一份難得的安寧和閒適。 41年如一日的高水準 好內容,層層細篩、細磨 今天,《讀者》是一本說出名字,全國人民都知道的雜誌。但它的厲害,遠超出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想象。 “你們甘肅能辦出什麼雜誌?” 1981年,當兩個滿腔熱血的理工男,在不到6平米的房間裡,創辦了首期讀者雜誌,新華書店的負責人卻如此嘲諷道。 《讀者》雜誌早期負責人合影,左起鄭元緒、胡亞權、彭長城。 但沒人想到,首份出版的《讀者文摘》,就印了3萬份。 到年底,這份“博採中外,薈萃精華”的文摘雜誌印發量突破9萬份。 在沒有智能手機、網絡的80、90年代,許多人是看著《讀者》長大的。 銷量神話的背後,則是一群精益求精,優中選優的“讀者人”的匠心付出。 每期雜誌50餘篇文章,要從3萬多篇中外文章中選出。 每一篇入選的文章,都要求視野開闊、有共鳴、有情懷、有品位,即便是幽默與漫畫,也是“靈魂的一笑”…… 編輯團隊對稿件的校對,也是出了名的的嚴要求、高標準。 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細選,每一個字都經過嚴密校正,每期稿件不少於13個校次,差錯率總體控制在萬分之0.5以下,部分期數差錯率可在萬分之0.25以內。 正是這樣的匠心堅守,讓《讀者》上的故事,可以被讀者記上幾十年。” 創刊41年的《讀者》雜誌,也成為一部記錄中國人精神風貌變遷的大眾生活“編年史。 到今天,《讀者》依舊保持著當初的質樸、包容和向上。 這樣一份有溫度、有思想、有品味的雜誌,值得走入更多中國家庭的視野中。 精美插圖,簡約排版 讓閱讀本身,成為美的體驗 除了極富溫暖和啟迪的文字,我還喜歡的,是它精心挑選的封面和插圖。 每一期的封面,都是一次值得期待的視覺盛宴: 在麥田裡拉小提琴的梵高; 色彩絢爛、自由爛漫的油畫; 全年24期,風格多樣,創意無限,溫暖、每一期都是那麼溫暖、療愈,又充滿驚喜。 封面之外,每一期精選的藝術、繪畫作品,也讓藝術的美感變得觸手可及。 從垃圾組成的動物圖像,引人深思的創意廣告,到國風漫畫,攝影大賽獲獎作品。 每一張圖片,都帶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和震撼的視覺衝擊。 不定期收錄的優秀畫作,也是潛移默化的審美薰陶和心靈療愈。 封面和彩頁用紙是120克銅版紙,內頁為70克的高級淡黃色書寫紙,保護視力不傷眼,孩子大人都可放心閱讀。 疏朗、圖文交錯的排版,讓閱讀體驗更舒適、宜人,比一般書籍較大的字號,讓長輩也可以輕鬆閱讀。 You Might Also Like 金牌到手!恩比德宣佈!下一站喀麥隆男籃! 2024 年 11 月 15 日 每日一禪:放下 2024 年 3 月 17 日 蒙特雷VS哥倫布機員 2024 年 5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