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德國歐洲盃將在北京時間6月15日開戰,至7月15日決出冠軍。整整一個月的足球盛宴,對於球迷來說,又到了熬夜看球的時節。
相比2022卡塔爾世界盃,歐洲盃的比賽時間對於中國球迷來說有點“殘酷”,想看球,不熬夜不行。
全部51場歐洲盃比賽中,只有7場是北京時間21點開球,其他44場都是0點或凌晨3點鳴哨(18場0點、26場3點)。
進入最精華的8強階段後,全部7場比賽中有5場是凌晨3點檔,其中包括2場半決賽和最後決賽。
而小組賽中類似西班牙vs意大利,荷蘭vs法國這樣的強強對話,也都是凌晨3點開賽。
相較之下,上次足球盛宴——卡塔爾世界盃——的比賽時間,就沒那麼煉獄級。世界盃小組賽有18點、21點、23點多檔晚間場,全部64場比賽中有近乎一半安排在這些時段(31場),冠亞軍決賽也是23點開球。
在球迷圈有這樣一個說法,世界盃看熱鬧,歐洲盃看專業。
意思是說,平時不看球的人,也會跟風看世界盃,但到了歐洲盃“去偽存真”,看球的只剩鐵桿球迷。
先不說這個說法有沒有依據,但歐洲盃的熱度不如世界盃,這是不爭事實,加上如此殘酷的開賽時間,還會有多少人熬夜看球?
時光閃回20年。
2004葡萄牙歐洲盃,時任FIFA主席布拉特曾點過中國球迷的名:“中國球迷的熱情令我吃驚”。
因為根據歐足聯的統計數據,在中國,一些該屆歐洲盃重要場次的收視率超過5千萬人次,超過了歐洲本土最高收視率的兩倍還多。
那時候,中國球迷的主力軍是70後、80後們,他們見證了19歲C羅首次參賽,為亞軍流淚。
一年後,他們又目睹了世青賽上,一位身披18號、年齡18歲的阿根廷小將梅西橫空出世。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梅西C羅擋不住歲月侵蝕,中國球迷群體也一樣,願意熬夜看球的那批人,可能已經老了,熬不動了。
根據2022世界盃期間的一份球迷大數據調查(Fastdata數據平臺),中國足球迷中87.3%為男性,25到34歲年齡段佔比41.5%、35到44歲佔比21.6%、45歲以上佔比7.6%,而24歲及以下的球迷為29.3%。
中超聯賽官方的《中超商業價值白皮書》中,也給出了這樣的球迷群體畫像:“中超的球迷中,中年男性是核心群體,年齡集中在30到45歲,已婚已育的球迷佔78%。”
換句話說,在中國目前的足球迷裡,6到7成是中年人,而學生球迷和“小年輕”的佔比,僅為2到3成。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看球了嗎?
以筆者的親身經歷,也許能管窺時代的變化。
1992年亞洲盃半決賽,中國男足VS日本,筆者家住某著名大學校園內,趕回家看球途中,從大學生宿舍樓群中穿行。
突然,周圍的宿舍樓群爆發出“轟”的巨大聲浪,所有樓彷彿都在震動,那是學生們在歡呼吼叫,國足開場早早進球!謝育新!
2001年,這所校園再次人潮湧動,學子們四處遊走,揮舞著國旗放聲高歌,保安們徒勞地攔阻著滿地摔酒瓶的行為……國足衝進世界盃了!
這些年,這所校園為了足球而沸騰的事,已經沒有了。
最近一次有如此動靜,讓學生們在夜裡走出宿舍歡呼大喊,是2021年,EDG在英雄聯盟奪冠,電競的時代已經來臨……
足球正在失去年輕人,而且這種流失的速度越來越快。
這一現象不光出現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似乎也是如此。尤文圖斯主席阿涅利說:“現在,10歲、15歲、20歲的青少年,對足球越來越冷漠,他們關心的事別的東西。根據我們的調研,15到24歲的男性例,對足球絲毫沒興趣的達到40%”;
皇馬主席弗洛倫蒂諾也說:“我們必須警覺,16到24歲的年輕人,為什麼有4成已不再對足球感興趣了……”
其實答案也許並不難尋。
踢球看球原本是個樂趣,但在碎片化的泛娛樂時代,年輕人的樂趣選擇太多了,尤其是一塊電子屏幕,就可以輕易讓孩子們獲得多巴胺快感,將他們牢牢吸住。
在球場上揮灑汗水、消耗巨大體力、體驗傷痛與失敗,然後才有可能從足球中體驗到勝利和滿足感,如今輕點按鈕就可以獲得刺激,那麼他們為何還要去踢球?
一條短視頻,如果五到十秒不能吸引眼球,就會讓人失去觀看耐心,在這種新時代注意力習慣下,還有多少孩子願意為看一場足球花費90多分鐘,只為等待進球的那一秒?
電競等虛擬世界運動,佔據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時間,足以和足球等傳統運動分庭抗禮,甚至更具吸引力優勢。
即使是喜歡足球的球迷,也能在電競世界中找到鏡像替代品。
電子英超你聽說過嗎?這是始於2019年、由英超聯盟和電競公司Gfinity聯手推出的電競賽事,在虛擬世界裡復刻了英超聯賽。
去年的電子英超冠軍是利茲聯隊,而現實中,利茲聯在同一個賽季從英超降級。
如今在國際上還有三大足球電競賽事——電競世界盃、電競世俱杯、電競國家杯,而在日本,還出現了足球電競職業戰隊Blue United eFC。
在互聯網大背景成長起來的95後、00後和10後們,他們中很多人對於足球的認知與體驗,是濃縮到一塊小屏幕和一塊鍵盤上的,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技術嫻熟的電子玩家取代了現實世界的球星偶像,成為追捧對象,虛擬賽事也有自己的粉絲群體和運營拓展、經濟營收,完全是另起爐灶,彷彿一個平行世界。
至於在真實世界中看一場足球比賽直播,對這些年輕人來說,不再是唯一與足球鏈接的方式,就像《黑客帝國》中的紅藍藥丸選擇,既然能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獲得快感,那麼又何必非要體驗現實的沉悶與乏味,虛擬與真實的差別還重要嗎?
除了年輕人流失,看球的中堅群體——70後/80後/95前——也已經過了“看球生涯”的巔峰期。
受困於體力、時間、工作、家庭的壓力,他們要麼對足球喪失了興趣,要麼即使想看也無力熬夜堅守。
對於他們來說,錯過凌晨的直播,在第二天上班路上用兩三分鐘看完視頻集錦,大概率會成為他們關注歐洲盃的主要方式。
而即使是看集錦,在短視頻平臺,歐洲盃想造成破圈影響,也比世界盃要難得多。
短視頻算法造成的信息繭房,客觀上限制了非球迷對歐洲盃和足球的關注度,除非出現社會性爆點,否則歐洲盃無法在媒介形成病毒性傳播,其存在感也就侷限於核心球迷圈。
最後看一個和歐洲盃相關的“外圍”數據。
上屆歐洲盃期間,根據某外賣平臺數據,酒吧、外賣等與球賽相關消費的訂單不如往屆。
晚21點至凌晨2點用戶的外賣訂單,相比開賽前同時段增長率低於10%,且增長幅度低於2016歐洲盃期間的22.97%以及2018屆世界盃期間的15.02%。
到了今年歐洲盃,類似數據恐怕只會更慘。
在70後、80後的腦海中,往屆歐洲盃期間,通宵在飯館酒吧邊吃邊看大屏幕、關注球賽的熱鬧場面,似乎正在消失,成為難以再現的美好回憶。
足球沒變,是這個世界變了,是我們變了。(李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