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電競選手收入有多高 比考清華北大還難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體育
職業電競選手收入有多高 比考清華北大還難

曾幾何時,電子競技被視為“網癮少年”的不務正業,老師家長常發出靈魂拷問:“打遊戲能有什麼出息?”

但現在,隨著行業的全面發展,優秀職業電競選手成為收入高、年輕人追捧的明星,“打遊戲”甚至成為很多人眼中的熱門職業,打得好還可能代表國家出戰,為國爭光。

去年杭州亞運會,電競賽事成為競技類項目,中國隊以4金1銅成績獲得電競項目獎牌榜第一,選手們站上領獎臺,目視國旗升起,享受榮耀時刻。

電競在年輕人中的受關注度也早已超過傳統體育項目。

在杭州亞運會共計38個大項中,中國網民對電競的關注度高達39%,位列全部大項的第一位,這其中,絕大部分是年輕人。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坦言,目前全球有30億人玩電子遊戲,超過5億人是電競愛好者,這其中大部分為34歲以下的青年。

在這樣的潮流下,即使是以固守傳統著稱的國際奧委會,也會向電競傾斜,巴赫稱,首屆電競奧運會已在籌備中,考慮2025年舉辦,最遲在2026年……

看起來,打電競,似乎真是一項很有前途的職業。

在中國,家長在為孩子規劃學什麼練什麼、是否支持孩子的專業選擇時,功利目的是很強的,幹這個將來好不好找工作,能不能掙錢,是一個重要考量標準,甚至是很多家長的優先標準。

電競近年來形象改善,被大眾逐漸接受,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職業選手收入高,有著榜樣示範效應:原來打遊戲這麼掙錢?原來並不是不務正業?

那麼職業電競選手的具體收入情況又是怎樣的?

以電競中的熱門品類——英雄聯盟為例,作為其最高級別賽事的LPL(大概可以類比為足球中的中超聯賽),隊員收入按照能力和層級來分檔:

新人選手和各隊的普通選手:月入一般不低於2萬;

能打進季後賽和偶爾進入世界賽的優秀選手:每月能拿4萬到8萬;

各自位置上前五、世界賽常客的頂流選手:根據所在俱樂部差異,月薪8萬到20萬不等;

各位置第一、LPL排名前三的頂尖明星:月入50萬到100萬不是夢。在LPL中,選手所打位置的對應收入也是不同的,基本是中路>ADC>上路>打野>輔助的排序,類似足球中的前鋒和攻擊手往往收入最高、後衛和守門員相對差一些。

至於LPL中像Uzi、Scout、Doinb這樣的傳奇人物,在獎金、直播打賞、商業贊助等環節的收入,甚至還要高過工資很多倍。做到了行業頂尖,就會是如此,就像梅西、C羅的收入構成,工資只是其中一部分。

但以上高收入,只是電競熱門遊戲的頭部賽事情況,類似金字塔的塔尖,再往下的情況又如何?

同樣是英雄聯盟,看看比LPL級別低的LDL聯賽(可類比為足球中甲聯賽):

LDL聯賽冠軍、有更高級別聯賽LPL實力的頂尖選手,大概每月能拿2萬到2萬5千;

經常能進周最佳陣容、星探報告,或自帶粉絲量的戰隊核心選手,月入可達1萬1千到1萬5千檔次;

戰隊普通選手,月收入8千到1萬;

至於青訓和新人,大多剛開始打職業,薪資大概一個月6千到7千,最低也有拿4千的,這個待遇,在社會上並不難找到……

這還是熱門遊戲項目英雄聯盟的情況,如果相對冷門的項目,待遇則要更低。

所以在電競圈,收入超高實現財富自由,也許只是“倖存者偏差”,要打到行業最頂尖才有機會。

但要想成為頂尖電競選手,這條登頂的路,並不是隨便就能走上去的。

先來看看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日復一日都要做些什麼。

“每天十點鐘就開始訓練,一直訓練到晚上睡覺前,一週只休息一天……”上海eStar電競俱樂部隊長陳正正介紹說,“只要有時間就會加練。有時候晚上訓練特別累了,也會再加練兩把,行業淘汰率太高,不吃苦不行。”

Unite俱樂部的電競選手紐特說:“你的所有時間精力都要投入到這個遊戲上,因為這個遊戲就是這樣優勝劣汰,你不努力,肯定就會被別人比下去,這條路需要一條道走到黑的,如果半途你就放棄,可能就是過來玩玩,那我勸你最好就不要接觸。”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天賦。

有人認為,打遊戲,熟能生巧,咬牙多練不就行了嗎?要什麼天賦?

可還真不一定。

電競圈內知名解說米勒表示:“對於想當職業電競選手的年輕人,我一般都會“勸退”,這個行業太吃天賦了,真正有天賦的選手,早在16、17歲就會有職業俱樂部聯繫你,會有教練或經理人去你家裡找你父母溝通未來,沒有天賦而硬走這條路,會非常非常難。”

“有天賦的苗子,成長之路和普通人不同。現在規定18歲才能打職業,但你18歲之前就必須打出苗頭來。”

電競選手16歲到23歲是黃金年齡,過了就會走下坡路。“年紀大了之後反應會慢。職業選手跟普通玩家不同,需要靈敏的反應力。”

有太多的例子,即使有點天賦的孩子,在一天天的苦熬中難以堅持,或者因為壓力大而被淘汰。

4AM和平精英戰隊經理洋蔥說:“所有剛加入進來的孩子都很快樂,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了,但很快他們的快樂就可能變成痛苦,天天週而復始地磨一款電競遊戲,三四個月你就會進入疲勞期,會產生抗拒,如果成績不好,直接就面臨掉隊、被淘汰的可能。”

“既累,心理壓力也大,有很多孩子主動表示,打不下去了,想退役,想換個活法。”

由武漢大學保送中科院直博的電競選手“玲醬趕快c”說:“學習永遠是一條比電競更寬的路,在學習的路上,你哪怕稍微差一點,也會有出路,但電競你差一點點就沒機會,非常吃天賦,如果你在18歲以前沒能達到巔峰,全國前10、前100的高度,職業的路是走不通的。很多孩子沒有天賦,就是不喜歡學習,想拿打遊戲做逃避,但這其實是行不通的。”

確實,相比職業電競之路,升學可能是成材率更高、普適性更大的選擇。

北京中考普通高中錄取率70%(高中錄取人數/中考人數),高考本科錄取率75%(本科錄取人數/高考人數)。

放到全國範圍,2021高考總人數1078萬,本科錄取率40%,含專科高職後錄取率達90%。

即使是最最頂尖的清華北大,全國平均錄取率大約在0.072%,也就是1萬考生裡能有7個人考上。

而據退役職業電競選手、LGD俱樂部電競教育負責人薛世亮介紹,以英雄聯盟的數據統計,中韓兩國達到職業水準的人,在遊戲玩家中的佔比大約是萬分之6。

其中還有不少退役選手和主播等,如果排除他們,現役職業電競選手的佔比大概只有萬分之2,1萬人裡有兩人能打職業現役,至於成為職業明星拿高收入,概率更低得多。

而且職業電競選手生涯很短,甚至比足球選手更依賴青春飯,大部分電競選手在24、25歲就打不動了,而直播解說、遊戲策劃、內容製作等電競周邊崗位又已相對飽和,只會打遊戲的他們,未來又該怎麼辦?

在一檔電競相關節目《我的兒子是冠軍》中,有家長對自己孩子學習電競這樣評價:“電競有市場,未來可能很好,但我不敢拿我的孩子去賭……”

畢竟,作為消遣的打遊戲,和作為職業的打遊戲,其實是兩碼事。(李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