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只能說安康”?不忍了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體育
“端午節只能說安康”?不忍了

作者|劉二哥

屈原等人若泉下有知,大概也會哭笑不得吧……

端午了,一整天微信群和朋友圈裡都被一句幽幽的“端午安康”刷屏了。祝福“端午節快樂”的信息,也分分鐘被人語重心長地打臉。

你的朋友會一臉嚴肅的糾正你,說“端午是個祭祀的節日,不能互祝快樂,只能互道安康,”然後再意味深長地看你一眼,那眼神是一聲清脆的嘆息:“唉,沒文化真可怕!”

我就奇了怪了,好好的節怎麼就不能好好過呢?

要說清明節是祭奠先人掃墓追懷的日子,不好說什麼清明快樂也就罷了,什麼時候端午節也變成祭祀的節日了啊?


盛世多奇葩,不行,愛刨根問底的二哥我不能忍了,於是手欠地查了一下這個“端午安康”的消息來源。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端午安康”果然是當代人的發明,據說是某位非遺專家的意見,這種意見在媒體上被放大,於是蔚然流行,下圖為疑似報道的截圖:


果不其然,又是某位不具名專家的意見。


但這種意見,真的靠譜嗎?


繼續深挖,沒費什麼力氣,二哥就發現了相反的意見,比如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就表達了相反的意見:


張教授還進一步表示,很多古人詩文都講到喜慶歡樂地過端午節。


例如,北宋詩人晏殊的端午詩:“雕盤分楚粽,重重團扇畫秦娥;宮闈百福逢嘉序,萬戶千門喜氣多。”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的序中說道,在端午節“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


另外,民俗學家、北師大文學院楊利慧教授也不認同端午節只能說“安康”的說法。


楊利慧教授說,端午節的設立和傳統農業民族注重時令節氣相關,五月初五氣溫上升,天氣開始進入暑熱時段,這時各種害蟲、五毒等滋生,老百姓為了祛邪避毒、祛病防疫而設立了端午節;而端午節喝雄黃酒,掛蒿草、艾葉,燻蒼朮、白芷等行為就是為了驅蟲避邪。因此設立端午節的初衷是為了祛毒平安、歡樂喜慶的,並不像清明著重於祭祀。


關於端午節是為了祭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歷史人物的說法,楊利慧教授並不認可,他認為屈原、伍子胥等的故事只是附著於端午節之上的民間傳說。究竟是先有節日還是先有傳說,學界一直有爭論,甚至大部分的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節日之後,才有傳說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他意義的。


因此,這些民間傳說及其所延伸出來的紀念性充其量也只是端午節文化的一部分,並不能因此說端午節就是一個祭祀性的節日。楊利慧教授明確地說:“沒有聽說過端午節不能祝快樂的說法。”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裡吐槽說,“端午安康”是哪個沒文化的文化人發明的口號,每次聽到這個,都感覺菊花一緊,有一種身在某個叫安康的醫院或者地級市的錯覺。


就是這麼一個並不那麼經得起推敲,至少在學界未有定論的專家意見,竟然在一個快樂的節日裡大行其道,併成功地刷屏和添堵,生生把一個快樂的節日塗抹成了一個人人不敢“快樂”的日子。


屈原等人若泉下有知,大概也會哭笑不得吧……


“端午安康”的病毒式傳播和蔚為潮流,說到底,是因為很多人都患上了“沒文化恐懼症”,各種緊抱大腿和不假思索的人云亦云,就是怕別人說自己沒文化。


唉,其實,何苦呢!


偽國學熱也好,偽文化與偽大師的流行也罷,都是這個時代的病症。


所以,都醒醒,都洗洗,然後,該幹嘛幹嘛去。


最後一句:下次再碰到那些不靠譜的專家意見,少跟點風。


— THE  END —

本文選自新觀察家(lawvi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