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深處,我還是16歲那個需要人照顧的孩子。多希望有人把我攬在懷裡。
但爸媽老了,孩子大了,愛人也冷了。從此不會再有人抱我,直到死去也沒有了。
一席話說出不少中老年人的心聲。
父母再疼愛我們,也在一天天變老,終將離去;愛人即使願意照顧我們,也未必能陪我們直到生命盡頭。
有位主持人曾問老戲骨陳道明:“對您個人而言,除了演戲,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陳道明想了想回答道:“餓了想吃,困了想睡,累了想躺著。”
主持人聽後感慨:“這是一種最高境界,是自由啊。”
陳道明又補充道:“所以什麼最重要,你自己的需要,就是最重要的。”
細想來,的確如此。
的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時時刻刻照顧好自己。這輩子陪伴自己最久的,不是父母,不是愛人,而是自己。
低耗心態:
做自己的醫生,學會哄自己開心
史鐵生寫過一段話:
“我四肢健全時,經常抱怨周圍環境糟糕;癱瘓後,懷念當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
幾年後,長了褥瘡,又懷念起前兩年安穩坐在輪椅上的時光。”
很多人都跟史鐵生一樣,在當下駐足回首往事,懊惱回不到過去。可當時光推移,會發現原來當時擁有的已經是人生巔峰。
人的抱怨心之所以那麼重,往往是因為只看見了自己,從心底隔絕了整個世界。
說白了,人病的一切根源還是在於心靈的傷痕無法治癒。
因此看待外界的一切都變成了灰色,即便是晴空萬里,也如同烏雲密佈。
但真正的智者,會懂得自我療愈,做自己的醫生,學會哄自己開心。
這並不是逃避現實,而是一種低耗心態,是對生活更深刻的領悟和理解。
與其在無謂的抱怨中消耗自己的精力,不如用這份力量去治癒自己,去擁抱生活。
這樣,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能找到那一絲溫暖的光明,照亮前行的道路。
斷舍離:簡化生活,迴歸內心
在繁華的世界中,人們總是不斷地追求更多的物質享受,卻忽略了內心的需求。
然而,真正的幸福並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是否滿足。
人類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消耗即減少。
絕大多數外部事物與我們並無直接關聯,因此,我們應避免無謂的思考與憂慮,將有限的精力集中於自身及真正具有長遠價值和回報的事項之上。
斷舍離,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人生哲學。它教會我們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執著,簡化生活,迴歸內心。
那些曾經執著追求的東西,或許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而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才是最珍貴的。
只有當我們真正懂得放下,才能輕裝上陣,活出真實的自我。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加自在、自由、自得其樂。
人得自己成全自己
很喜歡一個故事:
蘇軾和佛印禪師是好朋友。一天,他們同遊靈隱寺。蘇軾見大殿上的觀世音菩薩手中掛著念珠,覺得很奇怪。便問佛印禪師:
“世人都在唸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希望她能保佑自己為什麼她手上也掛著念珠,她念誰的名號呢?”
佛印禪師說:
“也是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更不解了,追問:
“為什麼她要念自己的名號呢?”
佛印禪師解釋道,因為她比世人清楚,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自己。
很多人總想著把別人當靠山,於是費盡心機結識人脈,等落難才發現:那些千方百計想攀交的人,根本沒把自己放眼裡。
反倒由於把心思都花在攀關係上,依賴別人成癮,把自己給荒廢掉了,最後一事無成。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總仰仗別人,並非上策。沒有人會無條件地幫助你,沒有人會永遠陪在身邊。
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決定權從來都在自己手上。
人呀,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餘華說:
“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只屬於自己的生活。”
生活很多彩,有酸有甜,有光有影,有晴有雨。
同時,生活也是一場單槍匹馬的戰鬥。
沒有人會一直陪著我們,我們還是要自己提槍上馬,陪伴自己,保護自己,愛自己,直到生命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