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世界盃,也許是世界第一次關注到中國企業在大型國際賽事上的贊助力量。
而目前正在進行的、2024年德國歐洲盃13家頂級贊助商裡,中國有VIVO、海信、比亞迪、速賣通AliExpress 以及支付寶Alipay+五大金主。
這樣的高投入,更進一步強化了中國贊助商在國際大賽中的地位。
中國企業贊助一個沒有中國隊參加的賽事,花這麼多錢值得麼?
一
仔細分析世界杯和歐洲盃等國際大賽的贊助體系,可能有利於未來在中國品牌的國際化。
現在國際足聯的贊助商分為三級,最頂級叫做國際足聯合作夥伴。
卡塔爾世界盃上,當時中國的萬達集團與可口可樂、阿迪達斯、現代、卡塔爾航空、卡塔爾能源、Visa並列為全球合作伙伴。
而VIVO、蒙牛和海信三家則是第二級的國際足聯世界盃贊助商,級別不同、權益不同、投入的金額也不同。
在這下面還有第三等級的洲際合作伙伴,雅迪和BOSS直聘就屬於這一類別。
歐洲盃的賽事贊助體系,則是兩級,本屆歐洲盃13家全球贊助商除了5家中國公司外,還包括——
1、德國的老牌足球企業阿迪達斯;
2、法國的電子企業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系統集成商源訊公司ATOS。他們主要是在大型賽事中提供IT服務。從1992年開始,源訊就為奧運會進行服務,今年的巴黎也是如此。
3、博彩公司BETANO;
4、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網上住宿預訂網站繽客(BOOKING);
5、可口可樂;
球迷廣場是賣飲料的好地方
6、在31個國家經營生鮮和雜貨的德國連鎖超市Lidl;
7、德國服裝品牌恩格爾伯特·施特勞斯,他們也是法蘭克福和拜仁的贊助商;
8、最後一個是visitqatar,即卡塔爾旅遊局。
訓練場邊的廣告看得清楚麼?
除此之外,還有德鐵DB和德國電信等5家第二級別的國家贊助商。
從贊助模式和主業情況分析,各個企業贊助歐洲盃的想法和期望得到的回報各不相同。
除了都能獲得品牌效應外,有些商家還可以直接從贊助權益中,得到排他性的收入。
而卡塔爾旅遊局則純屬是藉助歐洲盃平臺,進行國家形象宣傳。
那麼中國企業想從歐洲盃中得到的到底是什麼呢?
二
2010年世界盃上,來自中國保定的光伏企業英利成為了出海吃螃蟹嚐鮮的第一家企業。
當時英利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企業,剛剛在納斯達克上市。
而贊助世界盃,讓英利在2012年-2013年,也就是兩屆世界盃之間,一度成為了世界上光伏出貨量第一的企業。
2010年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年份,在這一年,中國的工業產值成為了世界第一,奠定了製造業大國的地位。
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國的名義GDP超越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
2018年,中國竟然有多達7家企業成為了2018年的世界盃贊助商。
世界銀行則在上一年的年底,通過購買力平價計算標準,認為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變身製造業大國,還要鞏固為製造業強國。這就需要從量到質,開始關注自己產品市場的品牌效應和品牌價值。
這時候,“宣傳平臺”就變得尤為重要。
而具有全球關注度的體育平臺,比如奧運會、世界盃、歐洲盃等等就成為了中國品牌趨之若鶩的新戰場。
《商業內幕》援引科隆德國體育大學體育經濟學教授克里斯托夫·布魯爾(Christoph Breuer)的話,用“國際體育特殊經濟學”解釋了來自遠東的贊助。
他說:“這對中國公司很有吸引力,因為他們希望進一步向世界市場開放。可以作為一種策略,將自己的品牌歐洲化(國際化)。”
只不過,體育平臺的宣傳,大多數是針對品牌,而不是具體到哪一款產品。
在電視上或者球場邊讓觀眾反覆看到幾個商品名稱字母,先將這個品牌在球迷的心中種草。
然後他們逐漸適應強化對這個品牌的認識,才會去關注這個品牌是什麼,產出什麼,進而去認知品牌賣的東西,我有什麼可能用得上。
1974年,日本的JVC和聯邦德國世界盃簽署了第一份長期合同。
隨後精工和富士、索尼等也陸續出現在了世界盃的背板和場邊。
但是隨著日本一線消費類產品逐漸被中韓代替,日本從終端產品生產者變成了零件供應商。
2018年世界盃期間,關注日本體育產業成長的《victorysportsnews》發表評論說——“在本次大會上,漢字廣告隨處可見……對我們來說令人傷感地是,日本的企業完全消失了。”
“2007年至2014年巴西世界盃期間,索尼擔任FIFA合作伙伴,但之後沒有更新合同。”
“據說阿聯酋航空和強生撤退的時候,FIFA一下子陷入了財政危機,拯救FIFA的是中國企業。雖然是在俄羅斯舉辦的大會,但也可以說是沒有中國的存在,世界盃就無法實現了。”
當然,2018年世界盃-2022年世界盃期間,日本企業的國際贊助收縮除了因為疫情之外,還有要保國內東京奧運會的原因存在。
但是和中國在世界體育贊助體系全線出擊比起來,日本目前只剩下了奧運會一個陣地。
在今年巴黎奧運會的14大讚助商中,中國有阿里巴巴和蒙牛、日本則是松下和豐田汽車。
三
中國贊助歐洲盃這類的區域賽事的品牌需求有兩個方向,一是對國內的本土拓展,二是全球視點的品牌效應。
此前歐洲盃的汽車贊助商是德國自己的品牌大眾,比亞迪這次是在德國人的老家裡,掏走了這個類別。
歐洲盃現場的宣傳展臺
作為去年新能源世界第一銷售品牌,比亞迪實際上去年8月才在德國走上正軌。
目前日本豐田佔據奧運會、韓國現代拿走了世界盃,而比亞迪則在歐洲盃上邁出了第一步。
VIVO和其姊妹品牌OPPO一直都很重視體育賽事的宣傳作用。
這拍的美滋滋
VIVO是2020年才開始在歐洲正式銷售的,不過其在德國的市場佔比比較低,只有0.34%,銷售額主要來自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
在德國,由於和諾基亞有專利官司糾紛,導致VIVO耽誤了4年,今年2月雙方和解後,本屆歐洲盃VIVO才放開手腳拓展。
Alipay+雖然在歐洲已經佈局了10年,也是德國承認的十家數字支付公司之一,並且在德國的超市和一些雜貨生鮮市場也可使用。
但在歐洲的主要面向人群,還是中國旅行者。
因為金融機關結算和政治原因,Alipay+的主要品牌宣傳對像還是國內和出海整合得更好的東南亞。
AliExpress速賣通的歐洲盃宣傳出口是雙向的。
中國EC的出海已經成了不可阻擋的洪流,通過速賣通這樣的平臺,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
另外就是中國第一,世界不止於第二的國際主流品牌海信。
海信2023年境外主業務收入247億人民幣,已經超過了全部主業務收入的一半。
顯示出了海外市場對海信的重要性。
2016年海信第一次贊助歐洲盃的時候,德國的MERKUR.DE曾用貌似浪漫卻略顯諷刺的語氣表示,“海信還是家充滿異國情調的公司。”
實際上2006年海信就已經開始在德國銷售電視,直到2014年贊助沙爾克04隊,海信才開始在品牌建設上,於德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從而發覺了品牌和體育賽事宣傳聯姻的重要性。
2018年6月,海信以2.93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斯洛文尼亞家電製造商Gorenje 94%的股份。
隨後Gorenje 位於 Velenje 的總部成為了海信的歐洲總部和研發基地。
2023年後,海信在歐洲年產400萬臺電視機,做到了本地本土化。而現在最高端的100英寸電視,海信已經超過了世界市場份額的50%。
提供現場VAR回放的海信電視
德國的MERKUR.DE網站表示:“海信或Vivo這樣的消費品牌之所以贊助歐洲盃,是因為他們的目標人群不僅針對歐洲消費者,也針對中國觀眾。廣告中經常出現的漢字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在歐洲,VIVO和比亞迪還處於開拓市場的階段,但是所有的歐洲盃中國贊助商在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都有著很強的市場份額。
其中VIVO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市場佔比都超過10%,印尼更是高達14%。
比亞迪已經決定在泰國建廠,在今年的曼谷車展上成為僅次於豐田的簽約售賣品牌;
海信在泰國、馬來這些核心東南亞市場的線上銷售排名,基本上常年位居電視品類TOP1。
畢竟東盟也是個有著6.7億人口的市場。
普通人通過體育賽事,瞭解到了一個品牌,也許不會刻意去關注,只是對於幾個字母,片鱗只抓地有了個印象。
下次去超市、或者街邊店頭廣告發現,原來在體育場邊,電視上看到的是這個商品,這就達到了品牌的“種草效應”。
進而在有需求的時候,會關注考慮這個品牌,產生比對購買的想法。
當然,不是說贊助了體育,就一定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體育品牌的贊助只是走出了大型商業宣傳的第一步,新的品牌崛起,需要進行長期持續宣傳建設,還需要品牌在銷售地進行更精準的推送。
比如在電視、網絡上投放廣告類似速賣通和貝克漢姆的合作;以及門店宣傳活動等,將品牌效應具現化。
這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