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後,為什麼不要參加同學會?過來人告訴你三個原因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體育
五十歲後,為什麼不要參加同學會?過來人告訴你三個原因

來源:詩詞天地。綜合網絡

少年時,與同窗一起走過的歲月,青澀卻又無比的美好。

中年時期,為了事業,為了家庭,疏忽於友情,漸漸大家散落在天涯。

人到晚年,時間慢下來,心裡漸漸開始感覺到孤寂,同學之間開始頻繁地聯絡起來。

恍惚間想起偉人詞中所寫:“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懷著美好的希冀,與老同學們相約吃了幾次飯,才漸漸發現同學之間的情誼好像已經變質。

五十歲後,不要再隨意參加老同學之間的聚會,過來人告訴你三個原因,很真實!

1

許久不聯繫,同學情淡去了

費盡心力,才聯繫上所有的同學,定好時間,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幾乎都如約而至。

但是,看他們的眼神,還有現在他們的穿著打扮,以及不自在的神態,不得不承認,一切都變了。

曾幾何時勾肩搭背,無話不談的好哥們,中年再相見,卻拘謹得像陌生人。

寒暄過後,只能用微笑去掩飾內心的尷尬。

“你看你還是那麼年輕,不像我,頭禿了,肚子也大了,想當初…”

“哈哈,哪有哪有,我頭髮都白完了,染過好幾回了。”

即便長久不聯繫,有些陌生,但仍不願意向現實妥協,迫切的想在對方瞳孔裡找回曾經的影子。

回憶在腦海中奔湧不息,名為青春的花朵也曾熾烈地綻放過。

但五十歲後,有些情,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似乎同學之間聊的話題,都是關於現在,在哪裡高就,做什麼職業,可以賺多少錢……

彷彿只有這些話題,才可以越聊越興奮,聊不起來的,都是一些默默無聞。

沒有太多建樹的人,只是默默地吃飯,和別人碰杯,提不起任何興趣。

淡了就是淡了,再努力回味,也回不到從前。


2

同學聚會,習慣暗自攀比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在努力生活,渴望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也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在與同學之間相處時,也會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證明年輕時活得多麼堅韌。

所以,同學之間相處在一起,提及當年的如何叱吒風雲,個個聊得如火沖天。

同學之間在一起聊天,誰也不服輸,各自說自己教育孩子如何成功;經營事業又是如何曲折和努力;買了多少套房子,有幾輛車……

然後,才真正看清:人到晚年,攀比之心,就像是戴著一副虛偽的面具,誰也沒有坦誠相待。

同學聚會已經變了味,本來想敘敘舊,找回快樂,卻沒想到,讓自己越來越難過。

似乎從一開始就錯了,曾經少年的你我,或許都很純粹。

可是走到最後,都成了熟悉的陌生人,需要一個個重新去認識,也需要重新面對自己的三觀。

老子曾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慾望或精力不加節制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不炫耀,不攀比,是良好的品質。

3

變質的同學情,就像是一塊雞肋

回憶裡的同學情,非常地美好。那時,白衣少年,有夢勇闖天涯。

同學情,代表的是曾經的青春,代表的是曾經的夢想,以及曾經如白玉無瑕的純真。

可是,人老了,再相聚,漸漸發現許多同學情已經變質了。

孔子曾在《論語》中寫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變質的同學情,就像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到了一定年紀,漸漸開始發現:有些同學,為了借錢而和你聯繫。曾經的交情,變成了借錢的籌碼;

有的同學,為了兒女有更好的發展,拜託你辦事。曾經的友情,變成了冷漠的人脈;

有的同學,甚至為了一些禮金,而聯繫你,希望多收一份份子錢……

在這世間,經歷半生,才恍然明白,每個人都是會變的。曾經的友情,也早已悄悄變質。

別再隨意參加同學聚會了,它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樣。

曾經關於友情的美好,就讓它封塵在歲月裡。

回憶一生,也許反而會更好。

人到晚年,有一些同學,懷念不如不見。

辛夷塢在《致青春》中寫道:

“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後,再回過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

把同學情,留在回憶之中,或許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

到了一定年紀,要學會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喝茶讀書,偷得些許閒暇時光,值得自己享受。

變了味了感情,就不要再去打擾,讓它保持以前的那份美好吧,內心還能有一絲懷念。

點個【贊】和【在看】,願你我都能放棄一些無意義的社交,靜下心來,享受這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