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卿羽飛
前言
網上一直有個笑話:世上最薄的四本書中有一本名叫英國的菜譜。
對此,凡是在英國生活過的人,都會深有感觸。
人們簡直無法想象英國這個好歹也輝煌了幾百年的日不落帝國,在吃飯上還沒有印度的咖喱飯有味,甚至連炸魚薯條都能成為他們的國宴大菜。
其他國家雖然比英國好上一些,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炒菜這件在中國人看來簡直就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在歐美國家的眼裡卻是外星來客!
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中西方的美食觀
雖然說中國人和西方人都追求美食,但兩者對美食的取捨卻並不相同。
中國人更加追求美食的美味,而西方人則重視美食的營養價值,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中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吃貨民族”,即使是被看成了神翼小說的《山海經》裡,裡面記載了大量老祖宗對那些異獸的食用評價。
而早在遠古時期,能夠吃飽飯的中國先民就開始追求食物的味道了。
比如說商湯的丞相——尹伊,就是一位好廚子。
而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更是對自己的廚子易牙有過如此感慨:
我已經吃遍了這天下美味,就是不知道人肉的滋味如何。
總而言之,中國人對美食的渴望,那真是刻在了骨子裡。
也正是因此,讓中國先民開始了各種挑戰極限的吃法,比如說醉蝦、酒潑蟹,又或者是東坡肉等等。
儘可能地在保證食物原有的口感與滋味的同時,再用調味品加以醞釀,以獲得更佳的口感。
也正是因此,在炒菜還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就已經變著花樣地做菜了,蒸煮、煎、炸、燜…
而等到宋朝中國人開始使用鐵鍋炒菜後,炒,這一可以更加充分的帶給人們味覺盛宴的做菜方式也很快地流行了起來,並在明朝時得到了普及,並由此演化出了諸多菜系。
相比之下,西方人對待食物的態度就有些敷衍了,他們只是認為吃飯就是為了能夠維持自己的生命延續。
為此,相比於味道,他們其實更加註重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
甚至很多時候,在中國人看來,西方人對食材的搭配根本就不是在做飯,而是在配藥。
你能想象嗎?在中世紀那些貴族用餐時,都會用一個天平,精準地在自己的餐盤裡放上菜單上的各類食物。
也難怪像炸雞、薯條這些幾乎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的速食食品,會先在他們那裡誕生了,因為你找個中國的大廚來,他們絕對不會有閒心在放鹽之前還要稱幾克。
而等到工業革命後,西方人在吃上的講究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們會認真分析食物的化學成分,並計算人體需要哪些元素及其含量,然後再像醫生開藥一樣開出一份菜單來。
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指望他們有什麼心思去琢磨美食的做法嗎?
當然了,物質決定意識,中西方美食的發展差異也和各自的自然環境離不開關係。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氣候、環境和治安條件都相當齊全,這也使得中國的古人可以接觸到多種多樣的食材。
相比之下,歐洲各國的環境大同小異,使得他們就是想要琢磨一些奇特的食材,也沒那個能力。
但是,影響兩國美食差距的又豈止只是自然環境呢?
中西方的歷史差距淵源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農業一直都是遙遙領先於西方的。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時期,中國的先民就已經進入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
而在此後,為了能夠更好地種地,中國先民更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汗水。
比如說鄭國渠、都江堰等都是中國先民的農業水利工程。
而類似的水利工程還有很多,也正是靠著這些大型工程,使得中國的農業可以穩定發展,為先民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
而有了充足穩定的食物來源後,中國人自然就可以琢磨起吃了。
吃,第一個要考慮的是主食,這個不用多說,小米水稻麥子等,都是中國人民數千年來的主食。
主食有了,接下來就是配菜了,因為在古代生產力比較低下的緣故,因此大多數人的日常菜式都是蔬菜。
因此,如何將蔬菜做得更好吃,就成為國人的目標。
西方則不同,西方的文明起源是在希臘半島上,希臘的面積大概是30萬平方公里,其中有七成都是山地丘陵,另外三層平原中有相當部分靠近海洋,是鹽鹼地!
再加上希臘半島的氣候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也使得當地的農業條件並不適宜,因此他們的農作物除了大麥以外,就是葡萄、橄欖等水果了。
就是在現在,炒葡萄,應該也算是黑暗料理吧?
農業時代是因為東西方的地理條件造成的,食物品種差異,那麼到後來呢?
當歐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後,開啟了工業革命後,他們總能有足夠的食材來讓他們發展美食了吧?難道他們就沒有嘗試過嗎?
答案是好像還真沒有。
因為傳統這種東西對於飲食習慣的影響真的很大。
中國人的美食傳統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答案是新石器時代!
在周口店山頂洞人的遺址中,考古學家就已經發現了大量燒煮烤的烹飪遺蹟。
而在春秋的墓葬中,考古學家又驚訝地發現,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就已經開始用煎和炒來烹飪食物了。
對,沒錯,那個時代中國確實沒有鐵鍋,但是可以用銅鼎啊!
比如說在1978年的曾侯大墓中,考古學家就發現了與今天的鐵鍋非常類似的餐具。
而真正意義上的鐵鍋,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也不算太晚,大概是在三國時期,等到唐宋時期,中國的炒菜體系就已經大致形成了。
相比之下,西方呢?
在工業革命之前,他們壓根就沒有炒菜的念頭。對於食物的食用方法也是相當簡單粗暴,好一點的就是拌個沙拉,烤個肉或者煮一下。
差一點的就乾脆直接生吃,生吃蔬菜水果和吃生肉。
這也是為什麼清朝人首次見到英國人時,會說他們“茹毛飲血”的原因了。
因為,那時候英國的官員在餐桌上吃的肉真的是帶血的,主打的就是一個新鮮原味!
而即使等到工業革命後,歐洲人的鐵製農具得到了普及,但很可惜,在此期間,歐洲人也沒有炒菜這個概念。
他們最常見的做法也無非就是把肉、蔬菜、土豆等各種食物放到鍋裡燉成一鍋而已。
直到今天,雖然歐美國家也開始追求起了美食。
但很可惜的是,長期以來的飲食習慣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因此,工業時代,他們的美食就是罐頭了。
罐頭在如今的中國,好像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吃了,但是歐洲平均每年每人的罐頭消耗量卻可以達到50公斤,美國則是75公斤!
而中國這個當今世界的第一大罐頭生產國,每年罐頭的85%以上也都是用來出口了。
也真不知道,當那些去歐美國家旅遊的人,發現擺在他們餐桌上的中國罐頭時,會作何感想?
東西方的烹飪理念差異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一個問題沒有,那就是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印象中,炒菜的第一步是什麼?是切菜。
豆腐要切塊,土豆要切絲,黃瓜要拍碎…
反正是要對食物進行細緻的加工處理。
因為,只有這樣炒菜的時候才能儘可能地讓食物充分吸收各種調料的香味,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好菜來。
以至於因此還鬧出了不少著名的笑話,比如說北宋蔡京家的一個廚娘嫁了人後,丈夫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老婆竟然什麼都不會做。
一問才知道,原來老婆在蔡相爺府上只管撥蔥絲,不管做其他的。
更有些誇張的人,甚至會連自己做飯用的炭都要雕上一些花紋,以示身份。
而相比之下,西方人他們對食物的處理就比較粗糙了,除了做沙拉的時候,他們會把蔬菜和水果切碎以外,其他的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有切成絲這個概念。
因為在西方的廚師看來,他們做菜主打的就是一個快!
只要食物吃下去,能夠填飽肚子就行,他們並不會為了加工食物而費太多的心思。
比如說土豆一個拳頭大小的土豆廚師,最多也就給你切成四塊。
至於說,體積太大,你喂不進嘴裡怎麼辦?沒看到給你配有刀子和叉子嗎?自己加工唄!
說實在的,拋開東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不談,我真不覺得刀叉比筷子高明在哪。
相比之下,一根筷子就能夠解決除了湯以外的所有食物,難道這不是最方便的餐具嗎?
至於說西方的牛排?
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喜歡來一道牛肉燉土豆啊!